激光技术网

标题: 中国光纤激光器迎变局,新时期需要新认知! [打印本页]

作者: ofweek666    时间: 前天 20:00
标题: 中国光纤激光器迎变局,新时期需要新认知!
2025年,光纤激光器还是一门好生意吗?一面是头部厂家贴身肉搏,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剧,有企业裁员瘦生,也有企业不断跨领域寻求新的增长曲线;另外一面是,即便价格战日趋惨烈、行业利润一再摊薄,甚至逼近生存红线,但在光纤激光器这条路上,无论是局中人还是局外人,依旧不厌其烦地前赴后继。
很显然,历经早前的野蛮生长阶段,光纤激光器产业正步入一轮更复杂、也更考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周期。笔者结合近期工博会现场观察与业内人士见解,试图梳理光纤激光器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脉络,并通过解析其不同演进阶段的特征与变革,探寻这一行业是否仍具备长期价值与增长潜力。
01突破封锁,国产力量崛起
激光技术浪潮奔涌向前,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重新定义产业边界的技术革新,光纤激光器正是其中之一。
回望本世纪初,IPG推出革命性的千瓦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凭借卓越的光束质量、电光转换效率、稳定性以及显著的性价比等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开启了对传统激光器的替代进程,彻底重塑了金属切割与焊接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持续催生新的应用市场。强大的加工能力吸引了大量钣金制造商的关注,光纤激光器由此迅速奠定了行业地位。
然而,彼时的中国光纤激光领域,仍近乎一片“技术荒漠”。国内光纤激光器完全依赖进口,市场被美国IPG、英国SPI等国际巨头所垄断。800万一台10kW激光器,从核心器件、特种光纤到关键原材料,全部需从国外引进,国内产业链几乎为零,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2007年之前,中国激光企业甚至连成为“组装工厂”的资格都不具备。在采购过程中毫无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条款,眼睁睁看着海外企业攫取巨额利润。
基于这一背景,创鑫激光、锐科激光等几家国内头部光纤激光器厂商应运而生,率先开启技术攻坚,国内光纤激光产业开始萌芽。随后,杰普特、飞博、热刺、凯普林、光惠、大科等企业陆续进场,光纤激光器赛道迅速升温。
转机出现在2007年,作为国内首批代表企业,2004年成立的创鑫激光率先开启了“器件先行”的战略方针,2007年实现隔离器自研自产,锐科激光亦同步开启高功率激光器的自主研发。但这仅仅是破冰之初,关键元器件尚需依赖进口,部分技术仍以仿制为主,生产设备则完全依靠海外引进,所谓的“国产化”也只是将海外核心部件进行简单集成。
然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效率与安全始终是两大核心考量,基于新的国际形势与市场环境,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3年,业内某企业因外采核心器件出现缺陷,导致产品遭遇大规模退货,令行业深切体会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议价权,必须将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共识推动国内企业踏上全面自主创新之路,实施向上垂直整合战略,以打破国际垄断为目标,加速推进光纤激光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以创鑫激光与锐科激光为代表的国内头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逐一攻克多项核心器件与技术壁垒。2012年后,创鑫激光逐步实现了泵浦源、合束器、声光调制器、光纤光栅、模式匹配器等所有光纤激光器件100%自主研发,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激光器与核心器件垂直整合的模式,自此打破海外进口依赖和技术垄断。2021年创鑫武汉研究院更是搭建光纤研发生产设备平台,目前已经具备光纤自产能力,把激光器件垂直整合延伸到了激光核心材料领域。
在头部企业的引领下,中国光纤激光产业逐步实现了核心器件的全面自主设计与生产,以及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曾经售价高达800万元的产品,如今价格降幅已超过90%,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2010-2017年间,国产光纤激光器在中低功率市场快速替代进口产品,实现规模化应用。2014年进口产品仍占据近80%市场份额,而到2020年,国产激光器市场占比已实现反超。随着主流厂商全面推行垂直整合战略,整体技术实力显著增强,国产光纤激光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中低功率完成99%的国产化替代,中高功率完成75%以上的国产化替代。
02快速普及,万瓦赛道火热
事实上,尽管早期国内头部厂商与科研机构相继投入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研发,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未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之势。伴随我国在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的攻关思路逐渐明晰,相关核心器件与技术方案实现高速发展,国内激光光纤与功能元件的性能显著提升,一系列高功率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为高功率激光扫除了硬件障碍。与此同时,激光合束等关键技术持续突破,使国产万瓦级光纤激光器逐步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万瓦激光的崛起,本质上是为响应制造业终端对高效加工的迫切需求。而作为掀起这场“万瓦风暴”的关键力量,创鑫激光精准洞察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于加工用户而言,投资万瓦级光纤激光设备的根本诉求是什么?答案无疑指向“效率即效益”。
深谙此道的创鑫激光于2017年便开始着手规划“超高功率技术弯道超车”的技术发展路线,推出首台万瓦激光器;2018年设计出全新“第三代”连续光纤激光器技术方案,在性能、稳定性和成本方面较之前方案具有明显优势,万瓦激光产品开始小批量进入工业领域;2020年,创鑫激光将万瓦确定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方向,以“效率”为切入点率先发起“万瓦风暴”;2021-2022年,创鑫激光相继提出了“高功率 + 高亮度”技术路线、推出万瓦三合一产品、发布4200W最大功率单泵、发布快切工艺技术等。
基于上述一系列从内到外的突破,创鑫激光成功打通整个万瓦赛道,为行业指明发展路径。多家企业迅速跟进,推动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加速渗透工业领域,带动产业链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激光行业随之迎来为期3-5年的黄金发展期,极大促进了中国激光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下游设备企业普遍将万瓦级激光切割设备作为业务核心,国产超高功率激光设备实现集体性突破与爆发式增长。
然而,多出货产生规模效应,技术创新模式升级,都能带来降价,这是商业常识。伴随技术逐步成熟、终端渗透率提升及市场竞争者涌入,新产品迭代虽频却趋于同质化。部分企业陷入盲目追逐功率数字的误区,依赖简单模块堆叠实现功率提升,却忽视能效与关键指标优化。“噱头竞争”愈演愈烈,万瓦激光功率在短短数年间从10kW攀升至220kW,技术含金量却在急速稀释。更有厂家依靠组装与低价策略搅动市场,引发行业无序竞争,使国内光纤激光产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2022年,中国光纤激光器销量虽同比增长超25%,但销售额却呈下滑趋势,整体增速明显跳水。企业为争夺市场,在价格、人才、专利等领域展开贴身竞争,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甚至出现为降本而降低品质、贴牌代工等乱象。
2018-2025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2024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
照此发展下去,光纤激光企业不仅自身难以发展,还将以低劣的质量影响下游应用的稳定,最终成为历史的弃儿。
然而,部分应用领域低渗透率及市场的量价趋势,反映出市场存在需求,用户仍愿意为创新买单,只是如何激活更多的需求,则需要匹配相对应的创新程度。
2023年,主要厂商加速推进超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的优化迭代,市场规模回升至135.5亿元,同比增长超10%。但治标未治本,至2024年,需求下滑与价格战持续恶化,市场规模萎缩至130亿元,增速进一步下滑,国内市场彻底沦为红海。
由此可见,仅依靠单一的效率提升已无法满足高端制造场景的复杂需求。在软硬件高度同质化的当下,激光设备企业共享万瓦红利的时代已然终结。
在本次工博会上,笔者采访了创鑫激光市场品牌负责人曾剑锋先生,他认为:“行业若要在时代洪流中避免触礁搁浅,就必须探索新路径。以‘差异化工艺技术’为代表的新发展时代正在到来,这也将成为破局关键。”
03塑造价值,差异化工艺缔造真王者
从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来讲,光纤激光技术的本质从未改变:将高效、稳定、智能的激光装备,以合理的价格,精准适配于真正需要的应用场景与用户。但,若企业仍沉溺于“功率即效率”的粗放式增长幻觉,或仅止于表面化的数字改造,必将被时代淘汰。






欢迎光临 激光技术网 (https://www.jiguangw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